生態評量,是一種根據個案的個別需求,以期望能幫助個案達到適應生活的目的,因此,在進行生態評量的過程中,輔導者有必要透過各種管道來獲得與輔導對象相關的資訊,包括個案的生長史、醫療史、教育史…等,以作為輔導方案與課程設計的參考。
由於個案的行為表現,除了生理上的因素,也經常是因為與其生活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因此,「生態評量」應該要成為我們介入個案輔導ㄧ個很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就是說,「生態評量」(ecological assessment)所產生的結果,較能幫助輔導者有效的介入個案的生活環境,也能配合評量的結果提供有效的輔導策略。
生態評量的介入,既然對個案輔導又如此重要的關係,我們在介入個案的生態評量時,應該有所依據,才能真正落實生態評量的根據Jackson(1992)提出生態評量的特性有三:
ㄧ、以 輔導對象目前與未來可能接觸的環境為範圍:輔導對象的年紀、生理狀況與障礙的程度,會影響其生活適應的能力,在進行生態評量的過程中,我們將透過觀察、晤 談或以測驗工具進行施測,為了解個案現階段能力,以及個案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然而,每一個孩子生活在其原生家庭中,無論是家庭的硬體環境、環境與 人員的結構、所接觸的人事物、家庭生活的模式、家庭的行業,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為孩子進行課程的規劃,其所處的生態環境,將是他們目前與 未來要產生互動的環境,因此,生態的評量對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生態評量是一種 個別化的評量過程: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驗與接觸的環境,對個案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感受;特殊需求的幼兒,其所呈現的生理障礙情形,此障礙帶給幼兒學習的 阻礙,都應該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案,也就是該環境帶給幼兒的感受,很可能會是引發幼兒不當行為的因素,如:行為的模仿、幼兒因為不當的行為卻又被不適當的 對待時,就有可能會成為導致幼兒出現不當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幼兒的成長過程是否曾經發生哪些重大事件、這事件對幼兒帶來哪些不當的影響、幼兒現階段的 表現與這些事件的發生是否有所關聯,如果,輔導者要介入輔導的策略,這些過程與經驗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三、強調能幫助幼兒 得到成功的生活適應:「工作分析法」是一種將學習活動分析為許多小步驟的方法,也就是當我們決定教導幼兒一種「生活技巧」時,一開始能將一個事件的過程細 分為小步驟,根據指導者細分的小步驟提供幼兒學習目標,也就是我們配合幼兒的發展能力,從一個完整的過程中,暸解幼兒可能發生的困難,並在教學的過程中, 提供日常生活中幼兒可以重複練習該技巧的情境,為幼兒未來的生活能力奠定基礎。
在進行教學介入的過 程中,老師要設計哪些教學活動,這些活動的過程應該準備哪些教學媒材,都是我們在進行生態評量的過程要考慮的內容,所以,「生態評量」的過程,應考量符合 輔導個案的特殊需求,包括個案的現階段能力、成長的經驗、曾經接受療育的經驗與效果,有了這些與個案相關的資訊後,再思考個案目前最迫切需介入的療育需求 是什麼,才能將這些有效的資訊整合在我們教學的領域中。
所以,我們應該知 道,能夠獲得輔導對象越充足的相關資訊,越能成功的進行輔導的介入,並且能透過輔導的策略反映出輔導對象在各種生活技能、興趣、甚至於對環境的特殊偏好, 以及特殊的生活習慣。由於生態評量的結果,能幫助教學者看出輔導對象與教學內容的適切程度,也能在教學過程中配合環境的條件隨時修正教學的策略,所以,對 教學者來說,可以算是非常值得參考的教學依據。但是,情境與生態評量等直接觀察的方法,也有一些缺點,其最大的問題,在於進行生態評量的過程中費時、費 力,這也是許多特教老師寧願使用大量的標準化測驗,而減少應用生態評量的模式。
對一個特教老師來說,面對的教學對象彼此間差異性太大,普通班的教材就不一定能適合特殊需求的幼兒。然而,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有特殊需求的幼兒能有效的適應生活環境,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既然有此明確的目標,「生態評量」就成為值得教學者去應用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