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時候,說到鴨鴨和「松鼠哥哥—東東」與「松鼠弟弟—中中」見面時,看到對方要跟對方打招呼,也就是揮揮手,順便說:「嗨!松鼠哥哥,你好!我是鴨鴨!」這是一個人際互動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境,所以,對孩子的人際關係與社會能力發展來說,學會和他人打招呼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因 為,我們的主題正好是「可愛的動物」,所以,就把「人與人互動可能發生的情況」延伸發展到「動物與動物」的關係。老師提到小鴨鴨去樹林裡散步,碰到了松鼠 哥哥和松鼠弟弟,所以,遇見了自己認識的人,就要和對方打招呼了。由這個故事來引起動機,並示範鴨鴨和松鼠打招呼的過程,接著,就要由老師和老師來扮演這 樣的關係,呈現彼此打招呼的技巧,這個技巧,不需要誇張,只要和平常一樣,人與人間的寒暄與互動就可以了。
老 師和老師示範互相打招呼時,也是提供孩子們模仿的對象,其內容包含語言互動的內容、動作互動的模式、如何稱呼對方的禮節,也由一個人遇見一個人一個人遇見 兩個人、兩個人遇見兩個人,這些情境的變化都有很多內容值得孩子去模仿與學習。當兩位老師互相見面時,甲老師會以聊天的方式,並揮揮手跟孩子說:「嗨!你 好,好久不見。」另外一位老師也以語言回應:「王老師!好久不見!」兩位老師就這樣一邊走一邊笑的再教室裡示範,接著,問孩子:「誰會?」有感覺的孩子舉 起手來表示「我會!」老師就讓孩子一個一個加入,並告訴孩子「有的時候,在路上會碰到一個人,有時候會碰到兩個人,所以,我們都要互相打招呼!」
讓 孩子加入這個活動時,就先由兩個老師和一個孩子進行練習,老師和剛才一樣相互問好,接著又加入和孩子打招呼,也同時提醒孩子要和老師打招呼,接下來兩個孩 子進來、三個孩子進來,又安排能力較好的孩子牽著沒有口語能力的孩子,這時候問候語又要改成:「○○○和○○○你們好!」孩子要打招呼的對象就不是一個, 而是兩個或是更多,有一群人在路上走啊走,會出現很多互動的情況,能力較好的孩子還要把能力較弱的孩子給照顧好,而不是自己顧自己的往前走。
這個活動結束以後,老師還會介紹,有的時候,媽媽出門會抱著娃娃出門,帶娃娃出門很辛苦喔,要慢慢走,所以每一個孩子都要抱著娃娃走一段路,老師觀察孩子在現場是否能夠保持身體的平衡,有沒有把娃娃丟在地上。
由 於班上有一個腦性麻痺的孩子,老師不放心這個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起走,於是,安排這個孩子和老師一起走,這個時候,老師告訴孩子的語言方式是:「小芳很 棒!他有牽老師,帶老師慢慢走!」老師用這樣的方式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幫忙老師,而不是老師在幫忙孩子,這對孩子來說,他的自我價值,自己對自己的能 力,會產生更大的自信。
活 動的最後,老師讓每一個孩子坐在椅子上,說一說今天帶誰散步,在路上遇見了誰,大家是怎麼「互動」的,有握手嗎?有笑嗎?有吵架嗎?對於幫忙同伴的孩子, 老師引導孩子們去思考:「今天你要謝謝誰?為什麼要謝謝他?」有口語的孩子會去想一想今天自己在學校做了什麼很棒的事,就會用語言說出:「我要謝謝自己今 天有吃青菜!」、「我要謝謝自己今天有去廁所尿尿!」謝了自己,老師就會提醒孩子們:「那小華呢?」小華當然就是能力較弱的孩子啊,所以老師只希望透過這 個過程,讓孩子去說說這個孩子的好,去看看這個常常在教室「鬧事」的同伴,到底今天做了哪些值得我們去讚美的事,孩子會說「小華今天沒有尿在褲子上!」、 「小英今天有吃蕃茄!」、「小路今天走路都沒有跌倒!」這是一個多麼棒的互動模式,我們就會讓孩子幫自己拍拍手,也幫同伴拍拍手,老師會告訴孩子「自己很 棒的時候就要謝謝自己」、「小華很棒的時候就要謝謝小華」。
我們常常去看孩子的「不好」,嫌棄孩子的不足,這樣的心情同樣會導致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換一個方法,一樣是在幫助孩子學習,但是,這個歷程讓孩子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