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課以後

小克是一名腦傷導致智能障礙的孩子,也是家中父母唯 一的孩子。在去年的學期中途透過醫師的轉介入班,所一小克是經過期中鑑定的手續被臨時安置在班上的孩子。

小 克是明顯的全面性發展遲緩,所以在語言表現、行動能力、專注力的表現上都出現嚴重的學習困難,但是小克的情緒因為父母的敎養態度,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 都表現的非常正向與愉悅。在此過程中,我們甚至發現小克每次面對一對ㄧ的教學模式下,反而表現的專注力不足,極容易受到其他聲音和影像的干擾,所以,一對 ㄧ的學習對小克的學習效果反而不及於小團體的課程模式。

小 克從發展中心出來至特幼班就學,父母原本對特幼班的學習一直沒有什麼信心,進班的第一年,小克的能力也還一直在原地打轉,母親第一年也入班參與課程,除了 班上的課程外,也利用下午的時間安排了許多治療或個人工作室的課程,每一個下午,孩子幾乎都被療育的課程給排滿了,但是,孩子的學習狀況一直沒有獲得明顯 的改善。

在 一次的期末座談,我們和媽媽共同討論小克的學習狀況,照理來說,小克那麼早進入發展中心,又排了那麼豐富的療育課程,小克的學習狀況一直沒有明顯的進步, 就這樣,我們在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孩子一直在不同的環境,每一個環境中的學習內容都沒有獲得整合,而父母自己沒有能力去判斷 提供給孩子學習的內容與比重該如何的調整與安排,花錢費時事小,效果無法彰顯,比較不恰當的是孩子的體力與學習進度無法負荷那麼龐大的課程內容時,當然就 無法達到學習的效果。有了這樣的互動過程,父母願意接受老師的建議,以學校老師安排的課程主軸作為孩子學習的重點,減少孩子在外面課程的比重,每天下午就 帶孩子回家休息睡個午覺,睡醒後就根據老師提供的學習內容,在家庭中進行複習與類化,這是一個比上任何課程都重要的過程。

我 很感謝父母對我們的信任,在這個學習開學後,就以班上的課程安排為主,把其他的個別課程減少至一個星期兩個下午的語言治療和物理治療,其他的時段,就由媽 媽在家中提供孩子複習與應用類化的機會,這樣的安排,孩子的學習反應反而「活」了起來,由於母親開始重視將課程以「精緻」取代「多量」的安排,把嚴肅的 「認知活動」以「親子遊戲」的模式來呈現,孩子和父母的互動關係好像也和以前就「不一樣」,加上奶奶、姑姑們的全力支持,孩子的理解能力好像一下子提昇了 不少,相對於其他把時間塞得滿滿,課程擠得緊緊的孩子,好像有了跳躍式的前進,這是一個很奧妙的過程。

「早 療」的意義,不在於拼命塞很多的東西給孩子,他仍是必須考慮到孩子現階段能力與年齡的發展,孩子的體力和吸收力畢竟有限,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接受轉 換環境的安排,也一直在片段的課程模式下學習,孩子的內在是非常不安的,當孩子內心無法安靜與安定,所學習的效果就無法達到成人的要求了,這樣的結果會使 得父母與子女彼此都感到沮喪,其實,對彼此都不是有益的。

我並不是要吹噓我們有多棒,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限,孩子的身體狀況與心理感受都是我們要 考慮的因素,他是一個生命,不是一個機器,孩子學習的內容是需要有一些時間去內化轉換成為一個實際的能力。

有 一天中午,我們上課的氣氛孩子們都還很起勁的在互動著,這一天是小克的爸爸來接,爸爸在窗外看著小克的表現,滿意的表情還帶著淡淡的微笑,下課後,我牽著 小克去找爸爸,爸爸告訴老師:小克最近的反應好極了,父母提出的問題小克都能以簡單的聲音回答,也會比要專心。我還是老套,提醒爸爸,孩子能專心的做一件 事情,比起孩子不專心做了十件事情要來得可貴與重要,否則,孩子接收了過多的刺激,他對一切的探索不再有興趣,這樣的學習比重即使多也沒有意義。

請留言

留言

還沒有留言, 歡迎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