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曾經看過、或是能夠想像到以下的三種畫面:
場景一
一個青少年站在家裡的客廳,不斷的打著自己的臉,接著,把自己的頭很用力的往牆上撞過去。
場景二
一個成年人坐在工作檯上組裝著玩具,突然間莫名其妙的,抓起工作檯上的小零件,很生氣的往旁邊丟過去。
場景三
一個小學生跟其他的同學一起坐在教室裏,不到十分鐘,他慢慢的趴在桌子上,不願意把頭抬起來繼續上課。
無論我們對特殊兒童的了解有多少,當一般人看到上述三種場景的時候,第一時間反應都是『這是不對的行為』。在特殊教育界,我們稱之為行為問題,或是偏差行 為。
偏差行為的涵義是什麼?在Sharon來看,偏差行為跟溝通障礙,有著絶大的關聯。
溝通障礙跟偏差行為經常是糾結在一起的,一般人看到特殊兒童出現“奇怪”行為的時候,不會習慣性的想到這個特殊兒童是不是有溝通上的障礙。可惜的是,老師 或是家長有的時候也容易忽略這些偏差行為的背後,帶著什麼樣的訊息。我們必須要習慣去觀察這些隱藏的訊息,同時我們也需要學會去解讀這些行為,並且做出正 確的回應。當然,這需要一些時間跟訓練,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要這樣做,才能真正的了解這些孩子,並且教他們正確的溝通方式,如此才能矯正這些孩子的偏 差行為。
我們可以試試看去解讀上面三個場景當中,那些行為問題背後真正的訊息。
場景一
這是一種自傷的行為,這個青少年有可能是因為客廳當中家具的改變,或是其他一些他沒有預期到的事情,影響到他的每天的習慣或是生活流程。例如他可能習慣了 吃完飯之後,會坐在客廳的一張椅子上,但是今天這張椅子不見了,沒有人告訴他椅子在哪裏,或是換了一張新椅子給他了。對他來說,這種改變是他一時無法反應 過來的事情,在不知道如何表達心中的沮喪或是疑惑的情況下,於是他打自己的臉,或是用頭撞牆。
場景二
突然的把桌子上的小玩意丟到地上去,他可能是有兩種情緒想要表達,一是他感覺無聊了、二是他想休息一下。因為溝通上的障礙,他沒有適合的方式可以把這些感 受告訴其他的人,於是他出現丟東西的行為。
場景三
這個小孩可能只是不想上課,或是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他不知道要怎麼表達這種挫折感,於是把頭趴到桌子上。
看完三種場景的解讀之後,心中會不會疑惑著為什麼都是用偏差行為來表達呢?
當你或是我想要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自然的說出來、表達出來。例如當我們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累了想休息一下,我們可能會找個藉口,像是上個廁 所啦、倒杯水啦;如果週遭環境不允許我們離開座位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忍一下,等到時間適當了,我們才休息一下。但是一個溝通上有困難的特殊兒童,可能就需 要旁人的提示或是協助,才會做出正確的溝通表達方式。
對於一些沒有口語能力、或是口語字彙很少的孩子來說,由於無法順暢的讓周遭的人了解到他們的想法或是情緒,這些孩子特別容易感到沮喪或是難堪,於是他們容 易去選擇使用最快的最有效的行為來作為溝通的橋樑,而結果就多半是…..偏差行為。主要原因是這些偏差行為,是最容易吸引旁人注意的一種方式,對特殊 兒童來說,吸引到旁人的注意,不被“自動消音”,是很重要的。
Sharon要提醒大家在矯正小孩的偏差行為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教育小孩子的溝通技巧,不管是在情緒上或是社交技巧上,教小孩使用正確的溝通方式,是非 常重要的。下次當你看到特殊兒童出現偏差行為的時候,不妨先想想看以下幾件事情:
- 他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 剛剛週遭環境發生了什麼事情?
- 如果有溝通板在旁邊的話,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些行為?
- 要怎麼教他正確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剛剛想說的話?
建立了正確的溝通方式之後,這些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機率肯定會越來越少,請大家想想看,彩虹媽Sharon說的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