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PECS來建立兒童的溝通模式
最近我用了大量的圖卡來訓練兩個不同障別孩子的語言能力,其實,我想不應該只侷限在語言能力,應該算是一種溝通模式吧 。
對於特殊孩子,有些孩子有語言表達的能力,但是轉換句子的能力不足,也就是語言類化能力較弱,這 個現象對自閉症的孩子來說極為普遍,所以,我運用PECS的 原理,蒐集適當的圖片內容,並將圖片的內容分為人物、動作或名詞(物品),有這些圖卡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許多完整的句型模式,尤其對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透 過圖卡的提示,幫孩子把完整的句型建立好,讓孩子在日後接觸類似的情境時,就能夠把該句型有效的應用在適當的情境中,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類化的能力。
感覺
上個星期回到花蓮,住在一個學生家,這個學生在特教界相當有名,原因是許多團體或教育單位常常會請這個學生的爸爸去現場分享孩子的教養心得,然而,我認識 這個家庭十多年來,我們常常看見有許多團體與單位相邀爸爸擔任某協會的要角,這個家庭也似乎自然而然的好像要成為大家期待中的「堅強」。
然 而,面對一個家庭中有重度腦麻、無語言表達能力和移位能力的孩子,從早年的早療經驗,很多團體因為爸爸對孩子教育的投入而競相報導這個家庭的故事,甚而也 有不少研究論文也會找這個家庭作為研究的對象,每一次,看到這個家庭的故事,就會讓人「感動」這個花蓮的家庭故事。但是我相信,那個感動是任何一個人在接 觸這個家庭以後會產生的一種心情,但是,「感動」的心情對這個家庭到底有多少的幫助,誰知道?我們常常在參與一個團體或認識一個努力的家庭後就很容易產生 「心情」,但是,這個心情可能都是一時興起,他無法隨著這個家庭形態與壓力的改變而改變,當我們每一個認識這個家庭的人,在現場鼓勵孩子、說說好聽的話都 很容易,因為,動口比動手要容易太多,但是,那一種卸下光環後的寂寞,才是父母功課的開始。
幼兒的行為規範表
2006年12月我在新竹跟高雄所開的針對學前教育所開的課程當中,曾經提到過要為學齡兒童設計個人的行為規範表,這幾天接到家長的來信提到效果很好,孩 子也已經開始懂的提醒自己的在校行為。那一次我介紹的是學齡兒童的行為規範表的設計方式,這一次彩虹媽想該要介紹學前的幼兒的行為規範表該如何設計。
誠如大家所知,特殊兒童多半有著行為上面的問題,而這些行為問題的發生都有著各個的因素,雖有類似但各不相同。彩虹媽喜歡稱這些孩子是“Stubburn but lovable”固執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