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放對地方了沒
今 年,我嘗試在北部帶了一個小型的家長成長團體,我們團體成員不多,只有六個家庭,但是,帶一個這樣的團體,其實,比我自己直接帶個案要來得辛苦,這當中, 雖然讓我更貼近家長,但是也讓我更清楚家長的心理在想什麼。爲了這個課程,我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準備課程,我必須有更清楚的腦袋來釐清家長的觀念,雖然, 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很忙碌這一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好像就是天生的勞碌,剛推掉一件事,立刻又出現一件令我忙碌 的事,這是很有趣卻也很無奈的事。
我要穿上那雙鞋
每一次當我要求腦性麻痺的小華上地板和我一起運動時,小華總是面有難色,但聽話的小華仍然還是 配合老師的要求,在老師緩緩的牽扶下,認命的在墊子上配合老師的動作要求和口令的的引導完成每個動作的練習。
小 華的各種表現中,他存在特教班與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題」!孩子未接觸正式的教育之前,許多的認知內容「不懂」,我覺得是因為家庭中「沒有教」,而不是 小華的認知能力不足,因為「沒有教」,所以我也認為孩子不會是「應該的」,因為,可能在孩子出生以後,到入班之前,家庭中沒有人好好配合他的能力教他,孩 子當然就不會,如果照顧者又以為孩子的外在行動能力影響他的學習,也可能把孩子當成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來教養。
小活動結合成的大活動
在一開學的時候,我們曾經設計聽辨指令「走」和「停」的教學活動,我們讓每一個孩子在環境中行走,走到一半 的時候,老師會忽然的喊「停」,並判斷孩子是能在老師喊停的時候,維持身體的姿勢,站在原地不動。
第 二個月,我們進入了新的主題「我的家」,透過這個主題我們讓每一個孩子輪流扮演「爸爸和媽媽」,在活動中我們除了讓孩子經驗父親和母親服飾的不同,也呈現 了爸爸媽媽的特徵,孩子透過親身的經驗,感受到家庭成員角色間的差別,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孩子對於「扮演」的練習是屬於「被動」的角色,但是透過老師口頭 和動作的引導,孩子學習成為「爸爸」和「媽媽」的角色,也利用戶外散步的時間,帶著孩子到公共電話亭打電話給爸爸、媽媽或其他的家人。
特幼班和普幼班老師的合作
小華是班上認知功能最佳的孩子,其實,就腦性麻痺的孩子來說,孩子移位的能力也還不錯,我不清楚為什麼會把這個孩子安置在我班上,也因此,我對小華的認知 課程,一點也不馬虎,對小華的生活規矩,看待的比其他孩子的模式更為重要,因為我非常清楚,這個孩子明年一定會被我們給送出這個班,所以,我們必須為孩子預備更好的能力讓他去面對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我會打電話回家
這個月我們進行的教學主題是「我的家人」,透過昨 天的角色扮演,我們為孩子準備大襯衫、領帶、大皮鞋、手提箱、黏貼的鬍子和手機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輪流扮演「爸爸」的角色。
由 於當天參與活動的孩子都是「男生」,所以我們在「性別」、「角色認同」的部分,就特別的強調「自己的性別」和「父母的性別」,到底自己的性別和誰一樣。既 然都是男生,我們就從爸爸的生活習慣開始教起,如:爸爸每天要去上班、上班的時候要穿西裝打領帶、還要穿皮鞋、還要拿手提箱,當爸爸的還可以打大哥大。這 些活動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可以看到爸爸在做的事,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嘗試穿爸爸的大襯衫、穿爸爸的大皮鞋、戴上一付已經沒有 鏡片的眼鏡,並且拿著一面鏡子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看看自己的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