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
上個星期回到花蓮,住在一個學生家,這個學生在特教界相當有名,原因是許多團體或教育單位常常會請這個學生的爸爸去現場分享孩子的教養心得,然而,我認識 這個家庭十多年來,我們常常看見有許多團體與單位相邀爸爸擔任某協會的要角,這個家庭也似乎自然而然的好像要成為大家期待中的「堅強」。
然 而,面對一個家庭中有重度腦麻、無語言表達能力和移位能力的孩子,從早年的早療經驗,很多團體因為爸爸對孩子教育的投入而競相報導這個家庭的故事,甚而也 有不少研究論文也會找這個家庭作為研究的對象,每一次,看到這個家庭的故事,就會讓人「感動」這個花蓮的家庭故事。但是我相信,那個感動是任何一個人在接 觸這個家庭以後會產生的一種心情,但是,「感動」的心情對這個家庭到底有多少的幫助,誰知道?我們常常在參與一個團體或認識一個努力的家庭後就很容易產生 「心情」,但是,這個心情可能都是一時興起,他無法隨著這個家庭形態與壓力的改變而改變,當我們每一個認識這個家庭的人,在現場鼓勵孩子、說說好聽的話都 很容易,因為,動口比動手要容易太多,但是,那一種卸下光環後的寂寞,才是父母功課的開始。